
配鏡是一門量身定制的專業
Dec 28. 2023
text/孫士勛 photo/和光堂眼鏡 / 靖美眼鏡 / 吾鏡
電影「金牌特務」中的名言「Manners Maketh Man」——「禮儀,成就不凡」,不只是在形容紳士一身的行頭,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提醒我們,隱藏在生活中看起來很一般的物件裡,也會有許多不曾注意過的細節與知識。
比如說「驗光」。
其實就像是上流社會請裁縫師到府打造手工訂製服一般,配鏡時需要的「驗光」就是量身訂製的過程,應該要是一門很專業的服務,必須謹慎而專業的執行,才不會損害視力。台灣民眾數十年來都習慣在眼鏡配鏡,驗光、買鏡過程一條龍完成,進行這個行為的人通常都是眼鏡行老闆,但有趣的是老闆不見得擁有合格驗光師執照,原因在過去相關法規尚未建置完成,只要有驗光儀器,懂得使用方法大概都能幫民眾驗光。
然而 2016 年起,《驗光人員法》公布施行,眼鏡業者必須通過國家考試,才能合法為民眾提供驗光服務,雖然目前仍是宣導期,但面臨宣導期滿僅剩5年,根據衛福部醫事司統計,目前全台7000多間眼鏡行中,擁有合格驗光所的眼鏡行僅有2000多間,台灣全國各地仍有七成以上眼鏡店沒有建置完成合法的驗光所。若需要增加專業驗光師或建置驗光所、添購儀器等,對眼鏡店來說會是額外的成本投入,但配鏡是一門量身訂製的專業,因為量身訂製所以更顯價值,如同金牌特務訂製西裝一樣。當眼鏡從業人員都能重視自己的專業,其實就有機會可以翻轉傳統眼鏡產業的營運模式。
專業的配鏡過程可分為「專業驗光」、「選鏡師挑框」、「鏡架調整」、「售後服務」幾個步驟。我認為每家眼鏡行應該要重新審視自己在配鏡過程中是否已達最專業的程度,比如說選鏡師挑框的時候,應該要能針對消費者的職業、使用情境等,在臉型輪廓(鏡框寬度)、鼻墊距離(鏡腳長度)等都做出最專業的測量,建議出最適合消費者生活型態的鏡框,,讓消費者真的能挑到一副最適合自己的鏡框。
但台灣傳統眼鏡店似乎都只關心「售後服務」。這個服務通常都太過「貼心」,比如說會贈送眼鏡周邊小物如隱形眼鏡盒、夾子或免費驗光等服務來體貼客戶,長期培養下來的習慣,讓台灣客人覺得這樣的服務變成一種「應該」。甚至也沒教育台灣客人該好好保養眼鏡,客人不小心弄壞時,老闆就會反過來要求廠商免費修到好。不管是送贈品或修眼鏡,這些都是經營眼鏡行的成本,惡性循環下,就養出一群被寵壞的客群。
說實話這樣的狀況不能怪傳統眼鏡店。畢竟過去市場景氣好,很多代理商賣眼鏡都是靠交際應酬,客人也沒有品牌概念,覺得戴起來舒適就好。因此代理商在一次就能賣數百副眼鏡的模式下,不會去思考如何找到更有品味的眼鏡,眼鏡店老闆也覺得反正客人只要戴起來舒服就好,眼鏡店不需要講究品牌或提升自己的配鏡驗光專業,惡性循環下眼鏡產業就越來越沒競爭力,導致台灣街頭每家眼鏡店看起來都很像。
我並非要否定傳統眼鏡店的服務方式,只是我覺得應該要取得一個比例,除了服務外,眼鏡從業人員也要提升自己的專業度,改變自己的心態,願意接受新的知識與營銷模式,眼鏡產業才會有煥然一新的改變。下篇文章我們就來聊,打造出自我風格的眼鏡店品牌心法。